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务必填报的“企业统计年报”、“高企发展情况”填报指南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Ø 填报对象: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
Ø 登录
|第一步 系统登录
企业进入科学技术部政务服务平台(https://fuwu.most.gov.cn/),进入统一用户界面进行登录,登录名和密码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注册的账号和密码。
|第二步 实名认证
企业首次登录需要进行实名认证,认证通过后方能在平台办理相关业务,已认证企业请忽略。
|第三步 进入业务办理平台
在“服务事项”中查找“火炬中心业务办理平台”模块进入办理,请勿点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否则可能找不到填报入口!
如果右侧清单空白,可以尝试在右上角红框处搜索或更换其他浏览器(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模式、IE9以上)。
|第四步 进入火炬统计调查系统
点击“科技部火炬统计调查”右侧“我要办理”。
|第五步 企业主页
选择报表,点击“填报”。
Ø 填报流程
系统界面:
|第一步
1.是否在国家高新区内,默认选项不用修改。
|第二步
1. 企业隶属关系:无隶属关系,保持未选状态
2. 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
收入从大到小,如果只有一项,只需要填写一条。
3. 企业所属技术领域:选至三级领域。
|第三步
1.关于营业收入:注意填报的逻辑关系
2.关于财务费用
如果企业有一些利息收入等放入财务费用中,本来正向的支出变为负向的收入。建议企业进行调整根据情况放入其他项,如其他收入等,如确定放入财务费用,则需要进行说明,解释发生的原因。
|第四步
1.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都需填报,若高企未申报高企所得税减免,则需写明原因。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者能耗企业才需要填写
按照折算系数进行填报:
|第五步
1.人员情况
新增人员:所有新入职人员(无论是否已经离职)
技能人员:
|第六步
1.项目人员实际工作时间
指报告期内项目组人员实际工作的时间总和,有按月计算。
如一个研发项目3个研发人员,工作5个月,那工作时间为3乘以5等于15人月。
如果管理人员占比较高,或者大部分项目参与人员年度工作时间小于12个月等,造成科技人员数超过项目工作人员/12的1.5倍,系统会提示请予以说明。
|第七步
科技活动费用合计=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用与试验费用+委托外部科技费用其他费用
|第八步
1.相应知识产权情况需要核对清楚,填写准确数据
2.新产品产值
其他注意事项:
1. 经济指标单位为:千元人民币
2. 科技活动人员大于从业人员总数的10%
|第九步
如有存在错误项,无法提交,需排除出存在的错误的项,进行修改;
如有存在警告项,需排查是否存在笔误,若情况属实需进行解释说明。
注:在检查栏,红色属于错误,蓝色属于警告
填报截止时间:2024年5月31日
填报地址:科学技术部政务服务平台
登录:用申报高企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密码)
填报年度:上一年度(2023年度)
填报依据:依据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研发费辅助账、科技人员年度统计表、企业年度纳税申报表,统计报表等;
填报内容: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情况
特别提醒:在同一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企业累计两年未按规定时限报送年度发展情况报表的,由认定机构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Ø 填报流程
|第一步 数据管理
点击右侧“填报”开始数据填写。
|第二步 数据填报
依次填写第1步至第4步,每步填写完点击“保存数据”按钮进入下一步,全部填写完成后建议先点击 “检查和原因”进行自查,确定没有再需修改的数据后,点击“提交”。
|第三步 数据修改和提交
如填写数据不符合要求,点击“检查和原因”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数据修正或说明。依次填报完第1至第4步(注意“以汇算清缴的数据为依据”,数据可暂存)。
全部填写完成后建议先点击“检查和原因”进行自查,确定没有再需修改的数据后,点击“提交”。
https://mp.weixin.qq.com/s/3cC4nRZYVHkVEG6kEMRq1w
企业情况表
1.企业注册地址
指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地址。
2.主要业务活动
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具体填写各单位的一至三种主要业务活动名称,并按其重要程度或增加值所占比重,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境外上市情况
仅限非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企业填报其上市地点、时间及统计年度年末市值等情况。
4.企业所属技术领域
共分为11大类54小类,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以主营产品中最主要的产品为主,按技术领域的小类代码填报。
5.企业核心技术所属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中规定的8个重点领域中选择3级技术领域所对应的六位代码填报,高新技术企业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确定的领域填报。
备注:除新增指标其余指标根据去年数据自行带入,请企业核实信息是否有变化,特别是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经济概况表
1.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指标由工业企业填报,部分行业代码为非工业的企业,若企业本身存在混业经营且涉足工业领域,产生工业总产值的企业也需填报。
2.主营业务收入
根据会计“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本年各月贷方余额(结转前)之和填报。如未设置该科目,以“营业收入”代替填报。
3.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
是指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的符合国家和省高新技术重点范围、技术领域和产品参考目录的全新型产品;或省内首次生产的换代型产品;或国内首次生产的改进型产品;或属创新产品等;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高的附加值的产品所形成的销售收入。
4.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不包含“研发费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的本年累计数填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将会计“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本年累计数减“研究费用”项目本年累计数后填报。执行其他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在会计“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的本年累计数的基础上,根据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下的“研究费用”明细科目,将“研发费用”剔除后填报。
5.研发费用
指企业在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化支出,以及计入“管理费用”会计科目的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摊销。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研发费用”项目的本年累计数填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研究费用”项目的本年累计数填报。执行其他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以及会计“利润表”未列示“研发费用”或“研究费用”的企业,根据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下“研究费用”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以及“管理费用”科目下“无形资产摊销”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分析填报。
6.实际上缴税费总额
指企业在报告期年度内因生产经营等活动而实际上缴的各项税金、特种基金和附加费,包含印花税、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及教育附加费等,不包含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和关税。按当年实际发生额填报。
7.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
如本年实际发生的减免额为零,即填0。对填报期上年应获得减免但未予实施,而实际在填报期年度获得减免的,须计入填报期填报。
8.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
如本年实际发生的减免额为零,即填0。对填报期上年应获得减免但未予实施,而实际在填报期年度获得减免的,须计入填报期填报。
9.本年应付职工薪酬
如果企业财务报告附注中包含“应付职工薪酬”项目,则根据其“应付职工薪酬列示”部分的合计项的本期增加额填报。或者,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会计“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本年贷方累计发生额填报;执行其他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应将本年上述职工薪酬包含的项目归并填报。
10.存量银行贷款额
指到会计期末企业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备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标,仅由规上工业企业、以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单位填报。填报时可根据规上工业企业及重点能耗企业填报的国家统计局能源报表抄报。
人员概况表
1.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
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2.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内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年度平均人数按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不得用期末人数替代。
研究开发项目概况表
1.项目名称
一般应与企业有关研究开发会计科目或向税务部门提供的有关研究开发辅助账中归集的项目具体名称对应。
2.项目来源
按相应的分类填写代码,其中政府部门研究开发项目包括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以及由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各类研究开发项目。
3.项目开展形式
按重要程度选择最主要的项目开展形式并按相应的代码填写。
4.项目当年成果形式
按重要程度选择最主要的项目当年最主要的成果形式并按相应代码填写。
5.项目技术经济目标
指项目立项时确定的技术经济目标。若一个项目有两个及以上的技术经济目标,应按重要程度选择最主要的技术经济目标填写。
6.项目活动类型
选最主要的项目(课题)活动类型并按相应的代码填写。
7.项目起始日期
填写项目列入企业计划或签订协议后,有组织进行开发的年月,即开始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开发项目的年月。项目起始日期为6位编码。其中前4位为年份,后两位为月份(1月至9月前需补0)。
8.项目完成日期
填写项目技术鉴定的年月,为6位编码。其中前4位为年份,后两位为月份(1月至9月前需补0)。如项目至当年底仍在继续进行,填写预期完成时间;如项目年内以失败告终,填写000000;如项目未鉴定就投产,填写投产使用时间。
9.跨年项目当年所处主要进展阶段
按项目当年所处最主要的进展阶段填写相应代码,非跨年项目免填。具体的分类与代码是:1.研究阶段;2.小试阶段;3.中试阶段;4.试生产阶段
注意:跨年项目进度(尽量不要选4)
10.参加项目人员
若研究开发人员同时参加两个及以上研究开发项目,可重复填报。一般不包括企业的科技管理人员。
11.项目人员实际工作时间
指报告期内项目组人员实际工作的时间总和,按月计算。如某研究开发项目有2个研究人员,他们的工作时间分别为7个月和10个月,则该项目人员实际工作时间=1×7+1×10=17(个月)。对于同时参加两个及以上项目的人员,应按项目分别计算工作时间,但每人在报告期内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研究开发活动及相关情况表
1.研究开发人员合计
指报告期内企业参加研究开发项目活动的人员合计。该指标应与企业有关研究开发会计科目或辅助账中人员人工费子科目里涉及的全部人员对应。
2.研究开发费用合计
指报告期内企业用于开展研究开发的费用合计,包括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用与试验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及其他费用。该指标应与企业有关研究开发会计科目或辅助账中研究开发费用对应。
3.科技活动产出情况(不能漏填)
当年专利申请数/申请发明专利:2023年度;
当年专利授权数/授权发明专利/授权欧美日专利:2023年度;
期末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拥有所有专利(高新技术企业必填);
当年注册商标、当年获得软件著作权;
此部分企业无科研项目也要注意填报。
4.技术合同交易情况(不要漏填)
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项数: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科技部门和商务部门进行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数量。
技术合同的类型包括5类: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023年度企业签订成立的技术合同成交项目的总金额。
1. 企业“当年度人员情况” 、“企业当年度财务状况”等关键数据不能是 0,请企业仔细检查填报或导入数据是否完整,若出现数据缺失请补充。
2. 企业补充数据时,不要点同步,火炬报表和发展年报要求不一致!
3. 年度发展情况报表与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同一个网络系统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报时也需注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条件,避免下次高企认定时出现关键数据方面的前后矛盾。
如下相关条件请注意:
①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②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比例(5% 、4% 、3%);
③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 60%;
④企业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60% 。
4. 报表最后一项“基础研究投入费用总额”,请填报人仔细阅读下方基础研究的定义,此项企业都为0。
注: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 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通俗的理解: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的新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上述各项作实质性改进的研究都不是基础研究,通常情况企业的研究投入的类型少部分是应用研究,大部分是试验发展。
5. 填报中最常见的错误为如下图所示的位置。
“其中:在中国境内的研发费用额”与“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费用总额”都是“研究开发费用额”的子集,都不能大于“研究开发费用额”。
“其中:在中国境内的研发费用额”要占“研究开发费用额”比例的 60%以上,没有境外研发费用的,二者数据填写一致。
填报人如是企业建议“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费用总额”直接填 0。
6. 关于表中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请更新为具体填报该报表的联系人及电话,方便沟通,提高审核效率。
7. 企业若有更名、核心信息变更等操作的,请先完成《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报表》 的提交后再进行上述操作。
企业提交了更名后,填报系统将锁死,在省厅审核通过前,将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8. 企业提交后须登陆“高企认定系统”中查看是否通过审核,点击“查询审批进度”,显示“认定机构通过”后才算完成填报工作。
其他注意事项:
1、报表要求的指标,均要填报,特别是科技项目表。
2、财务指标的数字单位均为“千元”,数据保留两位小数。
3、境内研究开发费用数据不可为“0”,没有境外研发的企业的研发费为中国境内研发费。
4、填写完毕后应点击“检查和原因”进行数据检查,如存在“错误”及“警告”,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说明,解释清楚差异原因。
5、统计报表和年度报表数据应保证真实、准确,并尽量与企业年报、所得税纳税申报数据保持统一。
本文所涵盖的内容主要依据法律规定和网络资料,经过精心整理与编辑,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但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法律建议或咨询意见。若您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或需针对特定事项寻求专业意见,敬请通过本文底部提供的联系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专业服务,解答您的疑问。